社區健康服務

衛教園地

國際癌症研究總署(IARC)於二○○三年發表「檳榔子屬第一類致癌物」,證實即使不含任何添加物之檳榔子也會致癌。

鑒於我國嚼用檳榔人口眾多,除造成公共衛生、環境保護之衝擊外,也嚴重威脅民眾健康與生命, 更增加整體健康保險與社會福利體系之負擔。

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顯示,口腔癌占我國男性惡性腫瘤發生率第三序位、死亡率第四序位,每年超過八千位民眾罹患口腔癌。

我國雖已制定口腔健康法,惟內容著重對口腔健康觀念之教育宣導,對於檳榔此項直接造成口腔健康危害物質,則尚待建立有效之管理制度。

檳榔自生產之種植至消費之販賣、就業、使用等涉及環境、經濟、社會、人文層面等不同環節,需要各部會協調合作,為便於部會間建立協調機制,使檳榔管理政策首尾相應無所遺漏,有必要制定專法以收統籌之效。

由於我國檳榔產銷體系牽涉甚廣,故先以有序管理方式逐步減少嚼用檳榔對國人健康之危害。經盤點現行各法規,發現對於檳榔批發與進口業者並未設限,檳榔業者除以公司或商號型態經營外,多數為攤販或小規模營業人型態,造成檳榔健康危害防制工作推行困難,因此有管理之必要;並應課予檳榔零售業者販賣檳榔容器標示警示圖文、檳榔業者之從業人員及販賣場所符合衛生管理規範之義務。

同時為強化未成年人保護,需降低檳榔對其之可近性,對於檳榔使用、販賣、宣傳促銷、禁止供應未成年人及孕婦嚼用等加以規範;本草案並參照菸害防制法規定,對於嚼用檳榔場所加以限制,期能逐步降低檳榔消費,達成檳榔減量。

此外,因檳榔係經口嚼用,檳榔果實及其添加其他原料供人嚼用之物品,其農藥殘留亦應予抽驗,以保障國民身體健康。

綜上,為防制嚼用檳榔對健康之危害,維護國民健康,衛福部擬具檳榔健康危害防制法(草案),其要點有以下四點、整體草案總說明暨逐條細項可詳參(附件下載)

 

下載連結:

https://www.ntshb.gov.tw/df_ufiles/107/%E6%AA%B3%E6%A6%94%E8%8D%89%E6%A1%88.pdf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第一,   為檳榔販售要先向所在地的縣市政府申請登錄,獲得核准才能營業販售。由於檳榔販售多為攤販或是小規模營業,使政府難以推動防治工作,因此草案規畫須要申請登錄、核准後才能營業,同時檳榔的外包裝,需要標示檳榔會危害健康的警示圖文。

 

第二,是禁止未滿18歲的未成年、孕婦嚼食檳榔。因研究指出,孕婦嚼食檳榔會影響胎兒發育,增加2至3倍的早產、流產機率,另外,研究也顯示愈年輕接觸檳榔、成癮性愈高,草案規定業者不得供應檳榔給未滿18歲的未成年,而法案制定過程中,有專家認為應循序漸進,因此,原住民族基於傳統文化而有使用檳榔必要者,不在此限。

 

第三,是限制嚼食檳榔場所,如學校、醫事機構、圖書館等社會教育機構、大眾運輸工具、車站等地不得嚼食檳榔。另,禁止嚼食檳榔的場所雖有參考菸害防制限制地點,但檳榔不像吸菸會有二手菸危害,因此禁止嚼食的場域範圍,侷限在避免未成年者接觸檳榔為主,也希望逐步降低檳榔消費。

 

第四,是販售檳榔的業者,其販賣的檳榔產品,需要符合農藥殘留、重金屬等標準,並且業者需要配合政府抽驗。